银行分红风向变了?三家中期派息暂停,投资者如何抉择?
最近不少盯着银行分红的投资者犯了嘀咕:前阵子还在盼着中期“红包”到账,却突然看到浦发银行、郑州银行、无锡银行相继公告“2025年中期不进行利润分配” 。这消息一出,投资群里立马炸开了锅:“去年还在说银行分红越来越大方,怎么突然就暂停了?”“是不是分红风向要变,以后这‘稳稳的幸福’没了?”
其实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——银行股向来是稳健投资者的“心头好”,尤其是中期分红从2024年开始普及后,不少人靠这笔收益补贴家用。但光看几家暂停派息就慌了神,实在没必要。截至2025年9月23日,42家A股上市银行里,已有17家披露中期分红方案,六大国有行更是合计拟派息超2000亿元,暂停派息的只是少数。今天咱就用银行公告和监管政策说话,拆清“暂停派息”的真相,再给不同投资者支支招。
一、先看清:是“全面降温”还是“个别调整”?数据说了算
展开剩余75%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实:银行分红的大方向没转,只是出现了“分化”——多数银行在加码分红,少数因自身情况暂停,绝非“风向变了”。
先看“分红主力”的表现:六大国有行作为“压舱石”,2025年中期分红力度丝毫不减。工商银行拟派息503.96亿元,建设银行紧随其后达486.05亿元,这两家单家的分红额就远超暂停派息银行的净利润规模。而且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分红队伍还在扩大,招商银行、宁波银行、长沙银行等7家银行都是上市以来首次搞中期分红,沪农商行更是把中期分红比例提至33.14% 。
再看“暂停派息”的几家:郑州银行其实2023年就缺席过中期分红,属于一贯的谨慎风格;浦发银行虽暂不分红,但2024年年度分红率仍保持在30%,且近期被券商列为“低估值+有催化”的推荐标的 。从整体数据看,已披露方案的银行里,近八成保持或提升了分红率,暂停派息的只是“个别案例”,而非行业普遍现象。
二、搞明白:这几家为啥暂停派息?核心绕不开“钱要花在刀刃上”
少数银行暂停中期派息,不是“赚得少了”,而是“有更急的用钱地方”,核心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,都有明确的经营逻辑支撑:
第一个是“补资本”的需求。根据2024年落地的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》,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直接关系到放贷能力和抗风险水平。有些银行近期在扩大小微企业贷款、参与基建项目,资本消耗较快,暂停中期分红能把利润留在账上补充核心资本。比如某暂停派息的股份行,2025年上半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0.2个百分点,留存利润能更快补回这个缺口 。
第二个是“稳经营”的考量。部分区域银行受地方经济影响,不良贷款处置压力稍大,需要预留更多资金应对潜在风险。郑州银行在公告里就提过,不分红是为了“保障业务持续稳健发展”,这种选择更偏向短期防御,而非长期盈利出了问题 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监管层一直鼓励“稳定分红”,2024年新“国九条”明确要求“增加分红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”,证监会也鼓励“一年多次分红” 。要是真的“风向变了”,不可能有这么多银行逆势加入分红队伍。
三、对号选:不同投资者该咋做?记住3个“不踩坑”原则
不管是长期收息的“老股民”,还是想搭分红车的“新手”,关键是“看银行挑策略”,别被个别案例带偏。
1. 长期收息族:盯紧“高股息+稳资本”的核心标的
这类投资者的目标是“旱涝保收”,得选那些分红历史长、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。首选国有六大行,比如工商银行近十年分红率从未低于30%,2025年中期股息率达4.44%,比很多理财收益都稳;城商行里可以看沪农商行,连续四年分红率超30%,资产质量稳定,股息率在同业前列 。避开短期资本充足率偏低、不良率上升的银行,这类银行分红波动概率大。
2. 短期投资者:算准“派息时间+缴税成本”
要是想赚一波分红就走,得先看清两个时间点:股权登记日和除息日。比如平安银行股权登记日是10月14日,当天持有才能拿分红,要是10月15日卖出,持股不满一个月要缴20%的税,到手收益会缩水不少 。建议优先选已明确派息时间的银行,比如10月中下旬派发的中信银行、上海银行,缴税成本更可控。
3. 观望者:用“两个指标”筛标的
还没入场的可以重点看两个数据:一是“分红率”(分红金额/净利润),优先选30%以上的,比如招商银行中期分红率35%,诚意很足;二是“不良贷款率”,选低于1.5%的优质银行,比如杭州银行、成都银行,资产质量好才能持续分红 。要是不确定,直接查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,银行的年报和分红公告都能免费看,数据比小道消息准十倍。
最后总结下:银行分红不是“一刀切”,暂停派息的只是少数“补家底”的银行,多数优质银行还在加码分红。对投资者来说,与其纠结“风向变没变”,不如花十分钟查下持仓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分红历史——真金白银的分红从来靠的是银行实力,选对标的,“稳稳的幸福”就还在。
发布于:山东省宝盈优配-买股票加杠杆-炒股怎样加杠杆-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